| ||||
2023年2月10日,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舉行人才人事政策新聞發布會。省人社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朱從明同志出席并發布新聞。
關于助推江蘇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 建立數字經濟職稱制度體系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強調,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提出了著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的任務目標,強調要把抓好數字人才關鍵“因子”作為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的重中之重,要求探索建立數字經濟職稱制度。為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關于加快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部署,主動服務全省廣大數字經濟人才日益精細化的職稱評價需求,經研究,決定在我省工程系列職稱中增設數字經濟工程專業,建立全省統一的數字經濟工程職稱評價制度體系。這一體系的總體框架主要包括:
一是科學設置職稱評價專業。結合江蘇數字經濟產業快速發展實際和數字人才職業發展需要,根據國家關于省級層面職稱設置管理權限有關規定,我省數字經濟工程專業職稱首批設置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電子信息、通信、網絡安全、智能交通等10個子專業。其中,電子信息、通信、網絡安全和智能交通等專業為我省工程系列職稱原有專業,此次統一調整納入數字經濟工程專業。同時對已經具備一定產業和人才基礎、代表重點發展方向的集成電路、區塊鏈、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數字經濟新興領域,分別增設了6個新興子專業。下一步,我們還將對數字經濟相關專業及時進行動態調整,促進專業設置與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產業發展同步。
二是分類制定職稱評價標準。對10個具體專業我們都分別制定了具體的專業技術資格條件,這是我們組織開展數字經濟工程各子專業職稱評審工作的基本依據,全省數字經濟人才可對照相應資格條件要求申報評審數字經濟工程專業職稱。每個子專業均設置初級、中級、高級三個職稱層級,最高到正高級。評價標準上堅持科學精準、分類評價,10個子專業評價標準尺度上大體相當,對每個子專業又分別結合各自特點設置了一些有區分度的評價指標,比如集成電路專業將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設置為評價指標,大數據專業將在知名開源社區推廣應用設置為評價指標,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3個專業還對職業倫理提出了專門要求;同時適應數字經濟新興專業特點,淡化期刊論文要求,分別增加了諸如國際獎項、行業競賽、行業標準、行業獎項等新的評價指標,落實了職稱制度改革“破四唯”要求。
三是統籌建立職稱評價渠道。省人社廳已經對全省組織開展數字經濟工程職稱評審作出部署,調整組建相關專業職稱評審評委會,確定10個子專業各自的職稱評價渠道。其中,省數字經濟(電子信息)工程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辦事機構設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數字經濟(網絡安全)工程高級職稱評審委員辦事機構設在省委網信辦,省數字經濟(通信)工程高級職稱評審委員辦事機構設在省通信管理局,省數字經濟(智能交通)工程高級職稱評審委員辦事機構設在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省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工程高級職稱評審委員辦事機構設在省機械行業協會;授權南京市率先試點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等3個新興專業高級職稱評審,授權蘇州市率先試點開展集成電路、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3個新興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各設區市也可結合本地區實際,按規定程序組建相關專業中初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下一步,我們將在及時總結南京、蘇州試點經驗基礎上,積極支持條件成熟的設區市申請開展數字經濟工程相關子專業高級職稱評審。
建立江蘇省數字經濟工程專業職稱評價制度體系,對全省廣大數字經濟人才來說是一件期盼已久的重大利好。接下來,省人社廳將結合年度職稱評審工作總體部署全面鋪開數字經濟工程各子專業職稱評審工作,重點面向園區、企業等數字經濟工程技術人才集聚度高的地區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充分調動廣大民營企業積極性,積極營造引導支持數字經濟工程技術人才創新創業、激勵其職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關于進一步深化人才評價改革落實破“四唯”要求
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一個突出問題是人才評價體系不合理,‘四唯’現象仍然嚴重”,要求“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持續深化人才評價改革,加快建立破“四唯”后的人才評價標準。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部署要求,有效破解當前職稱評審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的“四唯”等“一刀切”、簡單化問題,樹立正確用人導向,近期省人社廳制定出臺《關于在職稱評價中進一步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不良傾向的通知》,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加快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評價制度環境?!锻ㄖ分饕獌热莅ǎ?/span>
一是建立健全職稱品德首位評價機制。強化品德評價正向激勵作用,對在職業道德方面獲得各類各級獎勵的專業技術人才,在申報職稱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在標準量化時適當占一定的權重。實行學術造假和職業道德失范“一票否決制”,建立健全失信失范行為評價退出機制。對存在道德失范和嚴重失信情形,一經查實,一律撤銷職稱申報資格;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并記入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庫,情節嚴重的在一定期限內取消職稱及崗位晉升資格。
二是著力破除職稱評價不合理的限制性條件。堅決向職稱評審中“不看能力論學歷、不看業績數年頭、不看成績數論文、不看貢獻數獎項”等做法開刀,減少人才成長羈絆。合理設置和使用論文、專著等評價指標,淡化論文數量要求,逐步將論文由“必選”轉變為成果“多選”。破除不合理的學歷限制性門檻,除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的系列或專業外,申報人可按照本人長期從事專業申報職稱。調整不合理的資歷認定規則,對引進的緊缺急需人才,跨系列轉評職稱時專業相同業績成果吻合度較高的,可直接申請跨系列晉升。破除論資排輩、重顯績不重潛力等陳舊觀念,對35周歲以下優秀青年人才申報職稱評審單獨設定通過率。取消人才稱號、獎項與職稱評定直接掛鉤的做法,讓獎項成為評價人才能力水平的加分項和競爭擇優的參考項。
三是堅持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識別人才。樹立“六個注重”的鮮明導向,即:注重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識別評價人才,支持和鼓勵他們不斷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注重在經濟主戰場中識別評價人才,建立與產業需求和經濟結構相適應的企業人才評價機制。注重在急難險重工作中識別評價人才,將人才在急難險重工作任務中的品德、能力、業績表現和貢獻列入職稱評定指標。注重在弘揚傳承中華文化中識別評價人才,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人才評價體系。注重在生產實踐技術革新中識別評價人才,對長期堅守生產服務一線崗位作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領軍人才,放寬學歷、資歷、年限等要求。注重在基層一線建功立業中識別評價人才,創新基層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加大愛崗敬業表現、實際工作業績和工作年限等評價權重。
四是改進和創新職稱評價方式。全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探索通過學術委員會認定、同行專家評審、第三方機構評價、國際同行評價等方式,提高代表性成果評價的權威性。實行多維評價,突出社會評價,加大社會效益評價權重;突出市場評價,把申報人員享受的薪酬待遇、創造的市場價值、獲得的創業投資等作為考核認定的重要依據。突出科學精準、分類評價,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為重點,動態調整職稱評審專業,探索將技術經紀、養老護理等新職業納入職稱評審范圍。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逐步探索推廣在線申報評審,實現職稱從申報、受理到評審通過、領取證書等全流程“一網通辦”。在保障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開放職稱信息查詢驗證服務。
五是強化組織保障。加強部門協同、省市聯動,成立全面糾治職稱評價“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問題工作專班,推動落實支持政策、協調解決現實問題,適時開展推進情況評估和通報。加強人才評價法治建設,健全完善規章制度,提高評價質量和公信力,維護人才合法權益,加強人才評價文化建設,營造求真務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評價氛圍和環境。
關于進一步深化全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改革
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事關廣大人才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公平公正。近年來,我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不斷完善。但在工作實踐中,又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落實中央、省委人才工作會議部署,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健全工作機制,完善評價標準,創新招聘方式,充分發揮事業單位在公開招聘人員工作中的主體作用,省人社廳會同省委組織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全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工作的意見》。文件出臺后,將進一步推動各級各類事業單位充分發揮用人主體作用,通過科學、規范、高效開展公開招聘工作,更好選賢任能。
關于進一步強化事業單位引才服務提高引才質效
近年來,省人社廳積極主動為部省屬事業單位引進人才提供優質高效服務,近三年累計為部省屬事業單位引進各類人才2.3萬余人,高層次人才占比85%以上,獲得廣大用人單位和人才的一致好評。為進一步提高引才服務質效,近期,省人社廳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制定出臺了《江蘇省事業單位引進人才直接備案辦法》,決定從2023年3月1日起,全面推行線上直接備案方式,所有部省屬事業單位通過各種方式引進的人才辦理進編備案手續,均由紙質申報改為用人單位在線申報備案資料、主管部門在線審核、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在線辦理審核備案手續等方式進行,通過“不見面”“全留痕”辦理,極大方便了用人單位和人才,成為全國第一個事業單位所有引進人才手續實現網絡化辦理的省份。
關于推進新時代江蘇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2012年,我省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這是全國出臺時間最早、層級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得到了人社部的高度肯定并轉發全國。意見實施十年來,我省在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建設、骨干企業培育、領軍人才培養、標準化建設等方面領跑全國。截至去年底,全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超5000家,年營業總收入已超2000億元。
進入新時代,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也邁入新階段。對照新形勢新要求,我省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仍面臨產業轉型升級較慢、國際競爭力較弱、數字化程度不高、園區發展與產業匹配度不高等問題。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業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服務于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著力建設高質量就業先行區”和“全力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戰略目標,近期,省人社廳會同省發改委、財政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新時代江蘇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
|